place holder

產險保單難以推廣的原因?【文:江朝峰】

欲閱讀全文請點上列新聞標題
發佈時間

並不是因為有人把產險叫做“慘險”所以才沒人要買,而是由於財產保險的商品與一般的有形商品在特性上有相當大的差異,造成台灣地區一般民眾多年來對產險的接受度一直不高,但是環視全球,只要是經濟比較成熟,人民素質比較高的國家,對產險卻都是非常的認同,因此台灣地區到底是經濟尚未成熟,還是人民素質水準還不夠才會造成現在的情況?真值得深入研究一下,不過至少要能夠克服下列幾個產險的困難點:

(一)產品的無形性

保險產品主要係以無形之允諾作為設計重點,也因此其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接受度較低。例如;火險乃對承保房屋發生承保事故所致的損失承諾提供補償,不似電冰箱、電視等有形產品,顧客看得見、摸得著,而易於接受。

 

(二)消費者缺乏購買慾

大多數人並沒有保險的觀念,或者因為對危險的認識不清,或者因為錯估危險,而認為無保險之必要,或對保險人之經營不滿而拒絕保險、厭惡保險。這些特性都會令消費者對保險商品缺乏購買慾。

 

(三)效用的非立即性

由於保險公司所銷售的商品係對未來之允諾,因此,很難立即顯現其實質利益,與有形產品相較之下,很明顯的位居劣勢。例如於購買前,椅子可以試坐,香水可以試用。購買後,車子可以立即駕駛,牛肉麵可以立即享用,並可以獲得立即的滿足,但是保險卻無法使消費者在購買前或購買後獲得立即享有效用的實質感。

 

(四)負情緒性

保險商品對被保人提供未來的保障,大多銜接於被保人可能發生之不幸事件,因此,造成大眾先入為主地排斥保險的心理。譬如火災保險談的是火災造成家破人亡的不幸事件,傷害保險談的是發生意外事故的傷心故事,汽車保險則談的是車禍的恐怖案例,所以產險商品的負情緒性相當強烈,其相當程度不利於產險行銷。

 

(五)市場調查困難

為使保單得以大量銷售,有賴於市場調查,以期更深切瞭解消費者的需要。惟市場調查之問項常有令人不悅的困窘之字眼,或易使填答者產生顧慮(如:恐因不當之填答招致索賠之障礙等),極易影響填答者之心理,導致問卷所得結果缺乏真實性。

 

(六)保險業予人形象模糊

為求財務穩定,產險公司一般均採保守主義經營,加上產險業多年來獲利有限所以各種促銷與廣告的活動非常少,而且由於產品與形象類似,恐多做宣傳會圖利同業,因此向來予人形象較為模糊。

 

(七)保單條款過於複雜難懂

對一般大眾而言,保單條款過於複雜難解,有些部分甚或採取小字體印刷,更難引人入「讀」,近年來雖屢經改進,但基本上由於專有名詞很難以太過白話,所以條款文字與保單架構仍屬較為難懂。

 

(八)保險成本難以預估

一般製造業在決定產品價格時,通常成本已確知,只要利用完備的會計制度,得出成本,便能決定正確的價格。但保費率決定於成本發生之前,儘管保險公司可依過去經驗求得預估的保費率,但其理賠成本卻須待未來期間屆滿後方得確知。

 

留下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