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天然ㄟ最好!【文:江朝峰】

在台灣地區的企業處處可見一般員工稱呼自己的課長、經理或總經理為老闆,聽的人高興,叫的人也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我們常認為老闆就是領導者,而領導者也常認為自己就是老闆,既然是老闆,自然就會縱容自己而顯示出放任而自私的性格,也因此會刻意的運用所謂管理技巧來控制員工,形成員工只要離開主管的視線就會自然而然的拿「老闆」這兩個自來作為嘲諷的對象,這樣的團隊,領導基礎盡失,成功與失敗純粹來自運氣。

其實如果你仔細去觀察每位成功的領導者,就會發現氣質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卻都不影響他們的成功,他可能是正直的、熱忱的、親切的、民主的,也可能是嚴格的、威權的、冷靜的,不同的特質就會帶領出不同的團隊性格,如果去翻閱所有領導的書籍或理論都會發現這些不同的特質都可能是成功的關鍵要素,因此如果想成為一位出色的領導人,刻意改變自己的特質去創造所謂完美的性格還不如因勢利導出個人的領導風格。

除了領導特質之外,作為一位成功的領導人至少有三項必備的要件,第一項就是要有很強的感染力,感染力可能來自對所屬的真心關懷與同理心,分享與分擔所帶領同仁的成就與情緒,成為大家心悅誠服的領導人,感染力也可能來自熱情與勇氣,帶動所屬士氣完成目標與使命。第二項要件就是「知識」,好的領導人如果沒有豐富的策略、專業知識就很難引領正確的目標,當然就無法建立領導威權,也當然無法吸引追隨者共同完成任務,如果領導人本身的知識是片面的,那就應該懂得如何善用團隊的知識來達成任務。 繼續閱讀…

其實領導也可以很簡單【文:江朝峰】

在台灣地區的企業處處可見一般員工稱呼自己的課長、經理或總經理為老闆,聽的人高興,叫的人也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我們常認為老闆就是領導者,而領導者也常認為自己就是老闆,既然是老闆,自然就會縱容自己而顯示出放任而自私的性格,也因此會刻意的運用所謂管理技巧來控制員工,形成員工只要離開主管的視線就會自然而然的拿「老闆」這兩個自來作為嘲諷的對象,這樣的團隊,領導基礎盡失,成功與失敗純粹來自運氣。

其實如果你仔細去觀察每位成功的領導者,就會發現氣質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卻都不影響他們的成功,他可能是正直的、熱忱的、親切的、民主的,也可能是嚴格的、威權的、冷靜的,不同的特質就會帶領出不同的團隊性格,如果去翻閱所有領導的書籍或理論都會發現這些不同的特質都可能是成功的關鍵要素,因此如果想成為一位出色的領導人,刻意改變自己的特質去創造所謂完美的性格還不如因勢利導出個人的領導風格。

除了領導特質之外,作為一位成功的領導人至少有三項必備的要件,第一項就是要有很強的感染力,感染力可能來自對所屬的真心關懷與同理心,分享與分擔所帶領同仁的成就與情緒,成為大家心悅誠服的領導人,感染力也可能來自熱情與勇氣,帶動所屬士氣完成目標與使命。第二項要件就是「知識」,好的領導人如果沒有豐富的策略、專業知識就很難引領正確的目標,當然就無法建立領導威權,也當然無法吸引追隨者共同完成任務,如果領導人本身的知識是片面的,那就應該懂得如何善用團隊的知識來達成任務。 繼續閱讀…

產險業的轉型與再生【文:江朝峰】

近數年來,台灣產業界歷經前所未有的轉型期,為了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各行業無不卯足全勁進行企業再生或改革,以圖從舊有的巢臼跳脫出來,因此有所謂Reinvent(再創),Reengineer(改造),Rediscover(再現),Reposition(重新定位),Reorganization(重建組織),Resystem(再造系統),Revitalizing(再創活力)…….等各式各樣的名詞與活動熱烈的展開,在這一波熱潮之中,產險業當然也不例外的在思考如何在這段低潮期,擺脫惡質競爭環境,再創生機。

在這一窩蜂搶搭流行列車的同時,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or)曾經說過的下面這段話可真的值得我們去想一想,「企業再生的從心思考是比較難的,跟流行卻是很容易的,而流行又常是思考的替代品,因此企業再生在現階段或許只是超賣的名詞而已。」

所以,在爆炸性變動的現實環境中,對於所謂企業再生若沒有比較根本的認識,純屬跟上流行的話,當然避免不了又可再獲得一次失敗的經驗。

企業再生的基本觀念

一般企業談到企業再生,總會讓員工心生恐懼,大家會想說是不是我錯了,才要來改我,因此潛意識中就會產生抗拒感,抗拒被否定過去的一切。

其實所謂企業再生指的應該是在特定狀況下(如競爭環境的改變),企業的表現需要仰賴組織上上下下大多數成員學習新的行為,觀念與技能時,就是企業再生的時候了,其中企業再生的速度快慢,由誰來主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由大多數成員熱情參與並對工作的表現產生作用。 繼續閱讀…

管理企業風險的四種方法【文:江朝峰】

在實務上處理企業風險的方法非常多,不過至少可以包括迴避風險、自留風險、控制風險、移轉風險等四大類,其中迴避風險係屬於消極的策略比較不被建議採行,譬如開玩笑的說為了怕離婚所以就不要去結婚,或者說為了怕失戀所以不要談戀愛,這種消極的觀念猶如企業為了怕發生火災而不去興建新廠房,為了怕訪客發生意外引發公共意外責任而不准訪客參觀等,諸如此類,企業如果是為了迴避風險而影響經營的企圖心,當然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自留風險則是指有計劃性的考量了成本效益後,由企業本身自行承擔一部份或全部的風險,譬如企業在購買保險時設定自負額來承擔一定額度以下的意外損失,如果自負額度設定得當,則能適當的節約保費成本;或者企業會對某些種類的風險選擇自行承擔萬一發生時的損失,譬如龍捲風或遭航空器撞擊的風險,在企業有對應措施的前提下也可以選擇自留;至於全部計劃性自留的情形在國內則比較少,一種稱之為自己保險一種則稱之為專屬保險,前者有類似保險架構的計劃但不設立保險公司,後者則設立保險公司來承保企業集團的風險,這兩種方式的前提都需要政府相關單位的全力支持,再加上企業集團必須具備一定規模與條件才能運作。

至於控制風險在實務上又稱為損害防阻,包括目的在減少意外發生次數的損失預防,與降低意外事故發生嚴重性的損失抑減,由於損害防阻直接關係到意外發生的頻率跟幅度,因此通常最受到大型企業的重視,不過因為大多損害防阻的策略都會牽涉到執行成本的問題,所以大多企業無法確實去施行損害防阻的工作,例如具有滅火強效的自動灑水設備,理論上需求性非常的高,但若牽涉到安裝成本與影響正常工作進度成本時,就很容易被延宕下來,因此純就風險的考量來落實損害防阻,而避免因為沒有徹底執行所造成的遺憾,對一般企業來說,損害防阻在企業經營的角度上就非常重要,事實上從歷年來的損失經驗都一再的驗證這一個觀點。 繼續閱讀…

標準化服務 可能會妨礙行銷績效【文:江朝峰】

從事業務工作,尤其是產險行銷,非常的辛苦,甚而竭盡所能地為客戶服務,卻有時會換來客戶冷冷的對待,究其原因,有些客戶本質上就不願意與保險業務員太接近,但也有可能是我們熱情的服務但卻不是客戶所想要的。

有一位從事產險業務多年的朋友告訴我,他的前輩告訴他做客戶服務要有毅力、不怕拒絕、打死不退,於是,他的每個客戶每個月都會接到他問候的電話,而這位業務夥伴也幾乎花了他三十%的時間在做這些事,也確實有些客戶相當讚許他的服務,然而卻也有一大部份客戶連續接到他好心的問候電話後,卻要求他「麥擱打了〜」,迷惘的這位業務夥伴百思不得其解:為何一心對客戶好,客戶卻不領情?

其實這應該是很正常的狀況,因為不同的客戶當然有不同的個性,有人就是喜歡被常常聯絡,才有安全感(但不一定會是產值最高的客戶),而有些人就是希望不被打擾(但有可能是很忠誠的客戶),因此在服務客戶時,最好能依據客戶的個性與需求,提供不同但能切合其所要的服務,因此如果可以花一點時間來研究一下客戶屬性,將客戶依特性與貢獻值來做分類,不同的分類則提供不同的服務方式,不要再一味的只有標準化服務,如此則一方面在服務時效上較能掌握,一方面服務時也比較可能有受尊重的感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