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 holder

台灣產險業通路選擇之決策(1)【文:江朝峰】

欲閱讀全文請點上列新聞標題
發佈時間

目前我國產險業的行銷通路主要分成業務員通路、保險經紀人通路、保險代理人通路,這些通路之特性自有其差異性,以業務員通路而言,在性質上類似美國專屬保險代理人(Exclusive Agent)通路,業務員為產險公司的員工,專屬於一家產險公司,只能賣一家產險公司的保單。而保險經紀人通路與保險代理人通路,在性質上類似美國的獨立保險代理人(Independent Agent)通路,亦為間接通路。保險經紀人公司與獨立保險代理人公司可以販售多家產險公司的商品, 至於專屬保險代理人通路則只能銷售一家保險公司的商品,只是在台灣並不多見,不過,在台灣由於保險經紀人與保險代理人在法律上之地位又並不相同,所以,業務員通路、保險經紀人、保險代理人通路之間互有差異性。

以往由於台灣產險行銷通路市場歷史發展的特殊性,保險經紀人與保險代理人除了法律上的地位之外無論是在定位、功能與實際作業程序上都沒有太大的區別。最早期台灣的保險經紀人的家數並沒有非常多,其中還包括一定數量的保險經紀人事務所,其多為獨資經營,利用個人關係招攬保險業務,由於不需要像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受到保險公司的管束,因此時間也比較自由而受到某些營業人員的青睞,這種型態的保險經紀人業務量通常非常的小;另外則是外商保險經紀人與少數本地商保險經紀人,這兩類經紀人多從事商業性保險的銷售,目標對象為企業體與公司行號,前者以外商企業為主後者則以本地企業為招攬對象。後期金融業大量介入保險經紀人的經營以賺取手續費,所以包括銀行、證券公司、投信投顧公司與壽險公司紛紛成立保險經紀公司,整個保險經紀人市場蓬勃發展。在產險代理人公司方面,早期都是配合產險公司作帳的目的而設立,所以有一些紙上公司(Paper Company),後期則有由車商成立車商保險代理人公司,還有以車輛代檢為目的而成立的保險代理人公司,這兩類保險代理人公司都是以汽車保險為主要業務範圍。

不過最近幾年來,由於主管機關的鼓勵與誘導,加上市場的趨勢與競爭的影響,作為台灣產險行銷通路市場最主要的保險經紀人、保險代理人與直接業務員三大類通路,都有了相當大的改變,先就保險輔助人市場來看,依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保險經紀人商業同業公會與保險代理人商業同業公會的統計,在2008年 ~ 2012年之間,保險經紀人從561家減少為387家,一共少了174家,幅度達到31%;同一期間保險代理人從489家減少到314家,一共少了175家,減少幅度達35.8%,其中產險代理人減少了151家 ,而經紀人因為可以產、壽險合營,也有部分係再保險經紀人所以並沒有作產、壽險分開的統計。這麼大幅度的變化實在很值得去探究其中所代表的意義。

另外,依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統計,佣金收入低於5000萬的中小型保經代,其合計營收占整體保經代營收不到10%,但是家數卻占整體家數的九成,尤其是營收在1000萬元以下的保經代,因其規模過小,礙於人力資源匱乏,財務基礎比較薄弱的事實,通常比較難在經營跟行銷策略上有所突破,這種現象在市場競爭法則跟政策導向雙重影響之下,可能會讓前述保經代的家數減少的趨勢更加明顯,因此經過這段期間銳變後的保經代市場,應該會有一些通路特質的轉變,而會跟以往沒有太大區別的時期有相當程度的不同。至於保險公司的直接業務人員,一直以來都是產險公司業務的主力,但因為近年來產險市場的商品複雜度的增加與行銷技巧的轉變,因此其經營的業務型態也轉向比較單純為主。

總而言之,台灣的產險業因為市場競爭因素影響之下,以往所經營的業務險種、通路發展、行銷策略、促銷方式甚至經營的觀念都非常的類似,也因此很容易落入價格與關係的競爭,多年來很多保險公司想要跳脫這種困境卻非常困難。其實在產險的各種通路則因為背景的不同,應該或已經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特色,所以產險公司如果想要依據自己的特點發展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經營模式,那麼如何選擇不同通路比例的模式讓公司的經營具有特色,其可能是跳脫價格與關係競爭的方法之一。

留下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