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險攻區塊鏈 旅綜險理賠先行 【經濟日報/黃惠聆】

區塊鏈技術源自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並非單一技術,而是包含:密碼學、數學演算法、經濟模型、P2P networking …等。能簡單而聰明地自動將資訊從A安全地傳送到而且幾乎沒有交換成本,所以全世界有超過半數的保險公司高層已意識到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性,2016年10月,歐洲保險巨頭全球人壽、安聯集團、慕再、瑞再和蘇世保險集團合作發起成立B3i組織,建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生態系統,因此區塊鏈技術在產險的御用也越來越廣泛。

譬如『東京海上保險』和『NTT DATA』完成基於區塊鏈的貨物保險憑證測試,其保單與其他運輸單據一起在貿易方之間傳遞與共享,簡化繁瑣流程,增進效率與準確性。另Symbiont也搭建一個智能證券的發布和交易平台,用人工智能合約包裝出售。其產品可以移轉巨災風險。做法則是將巨災風險切割成小量多份並包裝成證券產品,讓一般個人投資者通過購買此款證券產品成為保險公司的再保人。

台灣水果綜合保險之探討【文:逢甲畢業生專題 /指導教授:江朝峰】

台灣目前市面上水果相關保單僅有兩家產險公司所推出對於芒果、梨、高接梨,及農委會所推出的釋迦收入保險等寥寥可數的幾樣水果保險。至2016年底,無論是投保件數或是市場上對於相關水果保險的反應度都不如預期。如果透過分析國內現有水果保單以及研究國外農作物保險(美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發展及投保情形,來規劃出台灣水果綜合保險並給予適當之建議促使其推廣成功。並將研究之核心扣緊水果綜合保險之保單規劃,試從供給方與需求方規劃出合適、能彌補現有保單不足之保險規劃。

綜合上述對於台灣水果綜合保險的規劃中,探討主要國家的承保範圍、理賠方式以及經營模式,分階段去推行並規劃出專屬於台灣水果綜合保險之方案。於承保範圍中導入新穎的「分階段推廣」概念,將承保範圍的推廣分為三個階段,此規劃除是為了彌補目前台灣水果保險對於承保範圍所缺少的病蟲害、運輸過程所面臨的風險、環境污染所致水質與土質產生變化等等之危險保障,另外,透過分階段去推廣,更可以了解農民對於水果綜合保險的意願及適用性,並能在推行至下一個方案前,從中檢討並有效改進,有助下一階段的推廣成功。此次的規劃中,將理賠方式分為產值與產量兩個理賠基礎,彌補現有水果保單僅以每公頃直接成本去計算農民的理賠金額,在有了兩種理賠基礎、保費計算基礎供農民做選擇,除了在選擇上較有彈性外,更能針對農民對於生產成本的損失或是利潤損失有較貼近實際情況的貼補。

而在理賠勘災的部分,各區域的農會須培養具專業知識的勘災人員,以及加強各縣市政府於災害發生時的道路救援行動。於推廣方案上,建議舉辦相關說明會時,提供贈品以吸引農民的參與。另外,可以在產銷班的課程中推廣農作物保險,亦可增加農民對於保險之相關知識,使農民了解保險的作用及其他關於保險的基本知識,也讓水果保險的推廣能夠更加順利。 繼續閱讀…

中油桃園廠氣爆加熱爐起火 民眾喊快逃命【中央通訊社/邱俊欽】

發生火災是任何企業經營上最大的意外之一,而任何企業都有機會發生火災,只是不知道火災什麼時候發生?如何發生?發生時造成的後果有多嚴重?但是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火災卻是必定發生,火災如果一定會發生,那麼當初所投保的火災保險就是明確的決策了,只不過這一張火災保險單保險嗎?依據歷年來的經驗,火災保險單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就是在保險金額的設定了,換句話講就是理賠時會發生減額理賠(不足額保險)的現象。

之所以會發生不足額保險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火災保險單規定,如果投保的保險金額小於保險標的物的價值,則理賠時將依其不足的比例攤賠,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投保時就依據保險標的物的價值來投保,那麼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不足額保險的現象?但實務上的最大問題是,一般企業投保時都不知道保險標的物的價值,都只以財務部門所提供會計帳冊上的取得成本與其折舊方式來計算投保金額,所以,結論就是幾乎九成的企業保險金額都有問題,所以規劃企業火災保險第一要務就是釐訂適當的保險金額。

保險科技研討會 談InsurTech發展【經濟日報/陳碧雲】

近幾年來保險科技的發展非常的快速,其中尤其是消費保險或碎片型保險儼然成形,以大陸的發展來說,2016年阿里巴巴雙“十一”以1207億元收關。螞蟻保險平台上,24小時中,6億筆保單,平均每分鐘41萬單。2017年,以1682億元定格。支付寶的支付總筆數14.8億筆。螞蟻保險平台上,全天出單8.6億筆保單,平均每分鐘60萬單,三個數字都創下新紀錄。

在險種方面,從最初的退貨運費險,到2015年的4個險種、2016年擴充至30餘種,到2017年近50種。全程零人工參與實現個性化定價與流暢的流程。京東平台的“全球好物節”下單金額1271億元,50%的訂單都有保險保障。“消費保險”概念成型:凡透過保險機制促進消費達成,從商品質量、價格、物流、售後、網上消費資金賬戶安全等各個環節提升消費體驗,化解售後糾紛並提供經濟補償的保險創新。

AI可以取代壽險業務員嗎?—-專家的看法【文:逢甲畢業生專題 /指導教授:江朝峰】

針對此專題,我們訪問多位目前在大學任職的教授以及業界經理級以上的專業人士,其中約87.5%的專家認為AI無法取代壽險業務員,而12.5%的專家認為AI可能或可以取代壽險業務員。

  • AI無法取代壽險業務員之看法

台灣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國家,不論在哪個行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機器無法取代的,專家們普遍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台灣還是很重要的。旅平險、簡易型壽險……等簡易的保單,是能夠由AI來執行,但是AI終究也是需要人去設定,許多東西會變的制式化,相反的壽險業務員能夠靈活變通的解說保單內容、與客戶培養感情、能夠在與客戶的談話中理解客戶需求;國立政治大學風保系王儷伶教授就曾表示:「看到保險從業人員的努力後,也可以看到保險業是金融科技發展下,唯一不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的最有溫度的產業。」而目前台灣也有許多家保險公司研發出app供業務員使用,讓AI成為業務員的工具而非敵人。

  • AI可能或可以取代壽險業務員之看法

AI相較於業務員的分析及建議較為公正客觀且作業速度快,在海量的數據資料庫下也能全面掌握顧客需求,為顧客進行大數據的比對、分析及評估適合的保單,而且AI能夠隨時隨地的為顧客服務,不需要休息也能替保險公司節省不少人力成本。現在很多業務員都是賣了保單後就人間蒸發,顧客找不到業務員若出險只能自行想辦法與保險公司聯絡,且部分業務員會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推薦產品,較容易使顧客對於業務員產生懷疑即不信認。 繼續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