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買保險 密度、滲透率雙創高【自由時報/王孟倫】

所謂保險密度是指全年保費收入除以總人口數,也就是每人每年花了多少錢買保險,也可以說是代表該國家或地區保險業務的發展程度,台灣目前保險密度近14萬元,為全世界排名第10的國家,而總保費收入也達到960億美金,成為全球第十大保險大國,比印度、澳洲、巴西、俄羅斯等排名還要高,對面積這麼小的台灣來說真是不容易,身為保險業的一員更應該好好珍惜。

 

至於保險滲透度則為全年保費收入除以全國 GDP ,也就是全國GDP中有多少錢是用來買保險,另一個層次來說也代表保險業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我們台灣地區的保險滲透度從2007起就高居全球第一,到去年底數值更高達近20%,相對於美國的7.3%、日本的10.8%、英國的10%,可見保險業對台灣地區GDP的貢獻居功厥偉。

車禍事故現場處理方式【新竹市監理站總務安全組提供】

肇事情況一:輕微車損

Ø停放中被撞致車身輕微受損

Ø停放中被不明人士毀損或刮傷

Ø駕駛不慎致車輛輕微受損,且未造成第三人受傷及財損

 處理方式:

Ø記下案發時間、地點,於五日內攜帶保險卡(單)、行照、駕照及保險人印章,將車開至原廠或指定修理廠估價後,辦理出險理賠事宜。

 

肇事情況二:自行撞毀或嚴重車損

Ø車輛不慎翻車或起火燃燒,造成嚴重損傷

Ø嚴重撞及路樹、電線桿或安全島等公物

Ø停放中遭人惡意破壞,或被不明車輛嚴重撞擊

 

肇事情況三:與他車、第三人發生事故

◎與他車碰撞或被撞,致兩造雙方車輛受損

◎遭他車撞擊,肇事車輛逃逸

◎行進中不慎撞及路人,致其受傷或死亡

 處理方式:

Ø保留現場通知交通隊(110)或當地警方處理

Ø記下對方車號、車主及駕駛人姓名、聯絡電話

Ø儘速將傷患送醫,現場不要與對方和解

Ø車主需於五日內攜帶保險卡(單)、行照、駕照、印章以及交通案件代保管物臨時收據,至原廠或保險公司指定服務廠,填具理賠申請書辦理出險事宜 繼續閱讀…

【意外險糾紛】跌倒中風、路跑猝死竟不賠?【鏡週刊報導】

意外險在理賠時最大的困擾就是去探究事故的原因是不是意外,而其中就會常常用到主力近因原則來加以解釋,譬如說駕車撞到石頭引發心臟病,因而造成車禍而車主死亡,其主力近因為駕車撞到石頭,所以並非疾病引起即屬於意外的範疇,但是若駕車時心臟病發而引起車禍因而死亡,則其主力近因為心臟病發,因此不能視為意外。

同理,如果被保險人因為想要抓賊,卻又因驚嚇過度而引起心律不整,造成心臟衰竭而死,則是否為意外事故?極易引起爭議,目前有判例顯示因法官認定此係意外事故,並要求保險公司應依約理賠,但對於原保險公司拒賠的態度已引起負面的保險情緒。所以對於保險公司的少數理賠人員匠氣太重,常常不去顧及保險真正深度互助的精神,喜歡興訟來卸除自己的責任,或假意為能有更清楚的判例,而傾向以法院判決為理賠之手段,實不足取,其造成保險制度的負面向效果真是得不償失,這也是產險業在經營意外保險時要特別注意的現象。

天災少獲利回穩 金控旗下產險 走出陰霾【工商時報/黃惠聆】

台灣地區的天災確實是影響費率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說是影響到經營的盈虧,每年總有3~5個颱風,不管是颶風還是洪水,所造成的損害難以估計,尤其近幾年來,由於地球暖化嚴重,颱風的損害有巨大化跟難以預估化的傾向,以雨量來說,動不動就破記錄,一個鐘頭一百公厘的雨量,以前沒淹過的地方也會淹水,如果排水道又有點堵塞,幾乎大部分地區都會淹水。因此對所有人來說,就算費率無法下降,颱風洪水險還是必要投保的風險。

而現在因為還沒到颱風季,所以看起來經營是有盈餘,可是依據世界巨災發展的趨勢來看,可能很快台灣地區就會發生意想不到更大的災難,果真如此,那麼台灣地區絕大多數沒有投保天災的工廠、商店、辦公室都會有嚴重損害的可能,所以為了企業的長久經營的理念,從現在起,就算費率還在看漲,然而仔細規劃最適合自己企業的天災保險模式與條件,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

如何分散企業巨災風險【文:江朝峰】

基本上,由歷史上的經驗可以了解,除了火災之外,企業最需要去管理的風險就是天災了,尤其近年來地球暖化的效應一直在持續發揮當中,表現在天災方面就是一年比一年嚴重,包括地震、颶風、颱風、龍捲風、大雨、洪水、大冰雪等等都與溫度的變化是息息相關,而且彼此也會有一定程度的連鎖反應,因此在不久的未來,應該是會看得到一件比一件巨大的天災,也因此對於可以分散與平衡這些巨災的保險制度,其實也應該要愈來愈受到重視,而這也是真正保險制度的精隨所在。

因為保險是在幫助你移轉你所無法負擔的風險,而不是去解決你可以承擔的風險,所以一家企業若能正面看待企業保險的規劃,去了解其條款結構、規格設計、保險與險種的規劃、甚至其與所可能面臨的風險之間的關係,那麼這家企業必定可以在長久或永久經營過程當中,不需擔心公司遭到巨大風險的破壞。

當然,除此之外,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承擔巨災的壓力也會愈來愈大,因此對於巨災風險的經營哲學也相對變得非常重要,例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世界巨赴巴菲特的事業軸心中,保險曾經佔有非常重要的部位,而且經營得非常成功,此乃由於 巴菲特 先生對於風險的看法常常迥異於一般人。

例如911事件發生後,全球的保險業對於飛航的恐怖主義風險是猶如驚弓之鳥,但是 巴菲特 先生卻認為,當時正值全球各國政府最恐懼恐怖份子的時刻,各種維安措施一定是最高規格,所以此際才是最安全的時候,事後證明當年 巴菲特 先生對了。而且在好幾次巨災橫行的時候, 巴菲特 先生都獨排眾議來承擔風險,這些都是非常特別的看法,不過在2009年的金融危機之後,巴菲特卻要淡出巨災再保的行列,或許是再保險對價不足,也可能是牽涉到系統性的風險,不過至少這證明了巨災風險的可怕與亟需分散的特性。 繼續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