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國際性消費性電子產品公司最近兩年業績成長迅速,客戶數及出貨量急速增加,但是由於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產品在運送途中經常發生毀損或被竊,導致保險理賠件數和理賠金倍數增加,損失率高達200%以上,因此在安排貨物運輸保險續保時,面臨保費漲價及保險公司承接意願不高之難題。
針對以上案例,在規劃續保策略時,如何讓保險公司同意最優惠續保條件(俗擱大碗),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提供給企業水險承辦人員參考:
一、統計及分析過去幾年理賠案件,擬定有效的風險改善計畫。
例如:重新評估End to End運送風險,包括產品包裝,人員選任,運送公司經驗及風評,倉儲管理有無漏洞,強化緊急回報系統(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運送路線安全性以及運送地區治安狀況等等。
二、將此風險改善計畫草案交給保險公司請保險公司review並提供具體建議, 最後一起完成計畫擬定工作。這樣一來會讓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人一起共同參與彼此關心的Risk Issue增進雙方互動和溝通。
三、舉辦續保說明會。
最好邀請雙方高階主管參加,以顯示重要性,會中要向保險公司提出對執行風險改善計畫的承諾( Commitment )。風險改善計畫時間表應分短期(一年),中期(二至三年)以及長期目標(五年)。
四、定期與保險公司開會追蹤進度及檢討改進缺失。
剛開始每個月開會,若損失情況已獲得控制,開會可以改成每季舉行。
五、採用平衡計分卡 ( Balanced Scorecard ),建立內部及外部評比標準。對於有功人員應給予獎勵,績效不好的則給予處罰。
其實上述方法也可以適用在企業火險續保,或是其他險種續保的策略,只要能訂出一套有效策略計畫並落實執行,一定可以降低損失,減少保費支出,並且提高客戶滿意度,以達到公司永續經營的最終目標。
豐林保險經紀人: 企業保險規劃
為什麼產險保單難賣?【文:江朝峰】
並不是因為有人把產險叫做“慘險”所以才沒人要買,而是由於財產保險的商品與一般的有形商品在特性上有相當大的差異,造成台灣地區一般民眾多年來對產險的接受度一直不高,但是環視全球,只要是經濟比較成熟,人民素質比較高的國家,對產險卻都是非常的認同,因此台灣地區到底是經濟尚未成熟,還是人民素質水準還不夠才會造成現在的情況?真值得深入研究一下,不過至少要能夠克服下列幾個產險的困難點:
(一)產品的無形性
保險產品主要係以無形之允諾作為設計重點,也因此其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接受度較低。例如;火險乃對承保房屋發生承保事故所致的損失承諾提供補償,不似電冰箱、電視等有形產品,顧客看得見、摸得著,而易於接受。
(二)消費者缺乏購買慾
大多數人並沒有保險的觀念,或者因為對危險的認識不清,或者因為錯估危險,而認為無保險之必要,或對保險人之經營不滿而拒絕保險、厭惡保險。這些特性都會令消費者對保險商品缺乏購買慾。
(三)效用的非立即性
由於保險公司所銷售的商品係對未來之允諾,因此,很難立即顯現其實質利益,與有形產品相較之下,很明顯的位居劣勢。例如於購買前,椅子可以試坐,香水可以試用。購買後,車子可以立即駕駛,牛肉麵可以立即享用,並可以獲得立即的滿足,但是保險卻無法使消費者在購買前或購買後獲得立即享有效用的實質感。
(四)負情緒性
保險商品對被保人提供未來的保障,大多銜接於被保人可能發生之不幸事件,因此,造成大眾先入為主地排斥保險的心理。譬如火災保險談的是火災造成家破人亡的不幸事件,傷害保險談的是發生意外事故的傷心故事,汽車保險則談的是車禍的恐怖案例,所以產險商品的負情緒性相當強烈,其相當程度不利於產險行銷。
(五)市場調查困難
為使保單得以大量銷售,有賴於市場調查,以期更深切瞭解消費者的需要。惟市場調查之問項常有令人不悅的困窘之字眼,或易使填答者產生顧慮(如:恐因不當之填答招致索賠之障礙等),極易影響填答者之心理,導致問卷所得結果缺乏真實性。
(六)保險業予人形象模糊
為求財務穩定,產險公司一般均採保守主義經營,加上產險業多年來獲利有限所以各種促銷與廣告的活動非常少,而且由於產品與形象類似,恐多做宣傳會圖利同業,因此向來予人形象較為模糊。
(七)保單條款過於複雜難懂
對一般大眾而言,保單條款過於複雜難解,有些部分甚或採取小字體印刷,更難引人入「讀」,近年來雖屢經改進,但基本上由於專有名詞很難以太過白話,所以條款文字與保單架構仍屬較為難懂。
(八)保險成本難以預估
一般製造業在決定產品價格時,通常成本已確知,只要利用完備的會計制度,得出成本,便能決定正確的價格。但保費率決定於成本發生之前,儘管保險公司可依過去經驗求得預估的保費率,但其理賠成本卻須待未來期間屆滿後方得確知。
企業車隊保險規畫原則【文:江朝峰】
在企業當中為了業務需求,或多或少都會以公司名義購買公司車,但部分企業對公司車並未主動管理而造成企業無法預估的開支,甚至對使用公司車的主管或同仁造成了困擾,其實有些公司車日常使用機會多,相對發生事故的機率也高,所以在企業產險規劃中,車隊保險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而目前依據「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的規定,所有汽機車一律必須投保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因此有些企業誤以為已經有了強制車險就夠了,整體車隊保險的規劃就不是那麼重要。事實上強制車險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車禍的受害人而非駕駛人,所以對於汽車本身與駕駛人的損害以及對他人財產的責任,或者因為過失而引起更高的賠償金額都不在強制車險的保障之內,而這些風險若未經良好的規劃,則對企業將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困擾。而目前各產險公司所提供的汽車保險可以選擇的險種雖然大同小異,但是公司車的保險承辦人員在投保時原則上最好能特別注意下列幾項:
1.不同車種適用不同車體損失險
目前車體損失險概分為甲式、乙式、以及車對車碰撞損失險,汽車狀況不同就應該選擇不同的投保方式,譬如車子越新、車價越高、保養得越好、高級主管用車,應選擇承保範圍比較廣泛的甲式車體損失險;但如果對車子防護能力比較強,如有車庫、司機,則可以選擇乙式或車碰車,至於使用頻率高或對保險比較依賴的公司車應採用免自負額的方式;相反地,依據企業經驗肇事率低的公司車則可以提高自負額來節省保費,至於車子太過老舊(至少五年以上)、價值不高、或車子本身性質不太怕刮損(如小貨卡),則不需投保車體損失險。
2.竊盜險保費便宜應善加利用
台灣地區汽車竊盜猖獗,每年失竊汽車輛數高達數萬輛,而且竊賊集團專挑高單價或暢銷車種下手以便銷贓,而一般車種也會有跑單幫的竊賊覬覦,因此台灣地區汽車對竊盜險的需求可以說相當高,而且以目前的汽車竊盜險費率可以說是非常合理,企業應善加利用。另外汽車竊盜險有自負額10%與20%兩種形式,當然20%自負額保費要比10%來得便宜,企業車主應衡量自身整體車隊的管理情形來加以選擇。
3.任意責任險保額要高
目前強制汽機車責任險投保率已相當普及,但我國強制險採用的是限額無過失責任的制度,在限額部分,每人死亡殘廢一百五十萬元,體傷醫療費用二十萬元。但事實上當車禍發生時除了強制險的基本賠償之外(通常受害人會當做是基本權益),有肇責的一方可能還必須負擔包括受害人的人身與財產損害的過失賠償責任,尤其如果求償的對象是公司甚至是知名的公司,求償的金額也有可能被拉高,所以在公司車隊保險規劃時,一定要將以過失責任為基礎的汽車任意險規劃進來,才能真正獲得保障;而且以目前的社會狀況,規劃額度至少應加保兩百萬到五百萬元以上。
4.規劃順序:責任險優先
購買保險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經濟法則,就是保險費的預算有限,所以要有優先順序的概念。而排序的基本原則應以會造成公司比較重的事故為最優先投保的考量。因此在汽車保險的規劃中,若發生車子本體的損害,則大多是修復的費用,但若發生責任的問題,尤其在中小企業卻有可能影響到資金的調度,所以汽車保險的投保順位,責任險一定要保得夠高,才考慮投保竊盜險,預算充裕時再考慮車體損失險。
5.附加險應逐一考量
汽車保險比較常見的附加險,包括附加於車體損失險的「颱風、地震、海嘯、冰雹、洪水或因雨積水險」與「罷工、暴動、民眾騷擾險」、附加於汽車竊盜險的「零件、配件被竊損失險」、附加於汽車責任險的「雇主責任險」與「汽車乘客責任險」。這些附加險之所以不直接包括於汽車三大主險的承保範圍,就是因為並非每一輛汽車都會有該類需求,但這些附加險對有需求的汽車而言卻又顯得特別重要,因此在做規劃時絕對不能忘了附加險的存在,而應逐一考慮是否加保。
6.售後服務更重要
公司投保了車隊保險之後,最令承辦人頭疼的就是發生理賠的問題了,因此選擇服務最好的保險公司比保費最便宜的保險公司要重要的多,諸如二十四小時0800服務、護駕到府服務、現場協助車禍處理、ISO理賠標準流程、協助和解等等,有了這些服務加上好的保險規劃,企業車隊承辦人員才能安心的睡得著覺。
企業保單須加整合【文:江朝峰】
一般而言,公司企業在買保險的時候,初期多會因為財產的陸續增加而陸續購買相關的保單,譬如企業的公務車、貨車、主管用車等,每添購一輛新的公司車通常就會投保一張新保單,等公司經營到一個相當的規模之後,這些公司車可能已達數十輛,保單也有數十張,每張保單不但到期日不同,投保的險種也不一樣,承保的條件更是五花八門,這種情況在實務上相當普遍,其不只造成管理上的困擾,就以成本的考量來說也很可能不太划算。再以火災保險來看,也有類似的情形,一家企業每增購一些設備就去投保一張火災保險單,其中有些保單包括火災、颱風洪水、地震等比較廣泛的保障範圍,有些保單卻可能只投保火災的基本保障,另外像保險金額的基礎也可能不太一樣,有些保單採用重置成本基礎,有些則可能採用實際現金價值,加上到期日並不一致,特約條款也不盡相同,如果萬一有理賠發生,其間的爭議與糾紛恐怕在所難免。
上述這種情形在連鎖店企業最為明顯,因為不論是自營或加盟的連鎖店,從第一家店開始,由於地理位置的選擇,必定相隔一定的距離,因此財產之間也相對獨立,所以每一家店開業之後如果要買保險,就很容易變成各自投保,因此包括火災保險、公共意外責任保險、現金保險、員工誠實保證保險、汽車保險等各相關保險,有的店會保有的店則不會投保,就算已經投保的店家其保險額度、條件、保障範圍也應該都不太一樣,如此一來對於整個連鎖集團的擴展與經營就會增添一些不確定的變數,因此為了降低這些經營的風險,如果是新成立的連鎖企業,則可以第一家店的保險規劃作為基礎,往後陸續成立的自營或加盟店則可以用批加的方式加保到第一家店的各張保單中,到了年度續保時在整合成一張大保單,並且在次年度運用相同的模式繼續加保新的店,每年續保則重新檢視與整合。
除了新成立的連鎖集團外,既有的連鎖企業與一般企業,包括火險、車險或責任險等,若已有多張保單則應該整合成大保單,其做法原則上有兩種方式,一種為選定好大保單的起保日,然後將現有保單全部退保一起整合為大保單;另一種方式則為選定某一張保單作為基準,然後在其他保單陸續到期後加保進來該張設為基準點的保單。
第一種方式的實際做法必須先選定一個日期作為統合後的大保單起屹期間,一般而言會選定會計年度如1月1日或7月1日起保,但也有為了跳開承辦單位業務最繁忙的時間而選擇其他日期,甚至以企業創辦日或任何較具意義的日子都是可行,選好起保日之後接著即與現有保險公司洽商新的承保條件與保費,因為保單整合以後,理論上保險公司的出單成本降低所以保費應該有一點空間可以調降,至於承保條件,也會因為保單的整合而必須因為實際風險狀況加以重新評估。
最後則是最實際的問題,因為各種保單通常都會規定如果因為被保險人提出終止契約的要求,則已到期的保險費要以短期費率計收,而我們若要將很多張保單立即整合承一張大保單,就要將這些現有的保單退保,也就是要終止這些保險契約,因此勢必面臨原保險公司可能會以短期費率來計算退保保費的問題,以投保了六個月退保而言,用短期費率計算比按照日數比例計算要貴15%,例如原保單的保費繳了十萬元,經過六個月退保時本來按日數比例來算應該要退還五萬元,但如果按短期費率則只能退三萬五千元,因此所有保單同時退保時就會產生一筆不小的損失,解決之道,就是要求原保單的保險公司來共同整合大保單以共保方式出單,而由整合的服務與規劃來決定共保比率多寡,並以此為條件來避開以短期費率計算退保費的問題。
第二種方式則是選定現有保單中最重要(如總公司)或額度最高的一張保單作為大保單的基準,在調整好條件之後,以後陸續到期的保單就不需再續保,然後把這些到期的保險標的加保到大保單即可,如此過了一年之後大保單即整合完成,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不會有短期費率的問題,缺點則是要有耐心經過一年才能整合完成。前述兩種方式無所謂好或不好,只是會因為企業或連鎖店性質不同而做不同的選擇,但就企業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說,整合成大保單絕對比未加整合的多張小保單要具有效益。
在台灣開設保險店鋪之整體評估【文:逢甲畢業生專題 /指導教授:江朝峰】
於台灣地區的各產業界現在正面臨著通路革命,各行業在政府管制下的發展,面臨E化與全球化的衝擊,競爭與日俱增,其行銷策略與其應變能力則是決定能否在這環境中生存下去。而目前的行銷策略已經從提高銷售量為主的銷售導向轉為以滿足客戶需求的行銷導向,因此行銷通路也隨之改變。
現代的行銷開始針對顧客需求的重視,若無法掌握客戶需求,往往是企業失敗的開始,由於資訊傳輸的發達,使市場循環方式大為改變,零距離的資訊來往,已經顛覆傳統過去的銷售方式,因此若企業要在此種競爭中得利,則必以此觀點來行使行銷策略手法,並在物流、金流、資訊流、購物流上總體考量,並整合於內才能達到完整的行銷策略。
保險商品是屬無形商品的一種,其主要功能為提供消費者,即要保人或被保人的一種保障,因此保險行銷之通路,對於保險公司經營是相當重要的。傳統國內的行銷通路為經紀人、代理人以及業務員、包括各中介機構(如:汽車公司、銀行、建築公司、土地代書、工程公司、報關行等)。隨著環境的改變,傳統通路也受到嚴重的影響,如:競爭的白熱化、費率的自由化、新險種的推陳出新、電子商務的興起等皆使得傳統通路受到不小的影響。
傳統的行銷通路多以人員銷售為主,透過經紀人、代理人與公司業務並行。近來行銷發展趨勢多以傳統業務員招攬整合多媒體的方式為主,透過大量行銷與團體行銷相互配合運用結盟、網際網路的興起、直效行銷的配合運作,策略的連動與交叉行銷等方式。
以交叉行銷而言,業者可以透過其他子公司資料庫進行交叉行銷,使公司節省拓展費用,更能滿足消費者一次購足的服務。能夠有效降低消費者的搜尋成本。而網路行銷,網路是無遠弗屆、沒有時間限制,可以打破實地的距離,加速交易的進行與便利度,而目前推廣於台灣的網路行銷,逐步正在落實,依據各公司之消費者、商品及市場特性,選擇適當的行銷通路進而滿足消費者,以提高公司獲利。
又我國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會員國之一,為因應入會承諾,須對保險金融市場進行全面開放,以配合保險市場的自由化發展,其產險的費率自由化,可預見各公司為爭取業務,勢必在此種規範下,更進一步來增強其行銷通路。綜合上述所說,為突破台灣的保險行銷通路,試以保險店鋪的非傳統行銷是否在台灣有施行之可能,以達台灣保險通路的多樣化。
根據日本、中國、美國開設的例子發現,這些店鋪都是經由保險代理人所延伸出來銷售方式的,最大的共通點就是較貼近消費群且分散各地,而不在像是之前傳統的保險公司身處在辦公大樓中,其中有兩大因素更會影響設立的成功與否:市場環境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這兩項因素皆是各個國家能夠開設成功的最主要理由,如日本來說因為保險業法的改變及消費者意識改變,導致銷售發生困境而延伸出的新行銷方式;美國則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本來就偏好透過中介人來購買商品,但為了改善個人保險代理人所發生的一些弊端進而設立的;中國的4S店則是一種汽車代理店,透過銷售汽車同時將車險銷售出去,這跟中國法規造成買車程序不易導致消費者偏好透過這種方式買車有關,以上案例都顯示著消費習慣跟市場環境的改變皆會影響保險通路的銷售方式。因此如何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將會是一大挑戰, 一旦保險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改變,保險公司也會意識到保險店鋪這塊行銷通路的商機,出錢投資也就不是什麼困難的問題了。
總結以上案例,評估台灣開設保險店鋪是可行的,在台灣原有的代理人制度,跟保險店鋪的屬性大致相同且其相關法規也早已行之有年,但因為推廣不周導致大部份消費者對經紀人及代理人等相關通路都不了解,因此若能將這些原有的經代人制度以保險店鋪的方式經營,不論是專屬代理店或是代理多家保險公司商品的保險店鋪,都會成為一個良好的行銷方式,對消費者而言也多了一個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