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車因雨泡水 多數車主認賠【工商時報/黃惠聆】

暴雨或颱風過後民眾的各項財產總會有些損失,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被路樹、電線桿或招牌砸到的汽車,或者因為淹水而造成的泡水車,其實目前投保率真的很低,因為這種天災的附加險,必須是加保了車體損失險才能加保,其加保率僅有1%多一點,而有投保車體損失險的比率也不過是一成多,所以有投保天災保險的汽車大概僅有千分之一。 至於機車大概就都沒有颱風洪水險的保障了!

至於住家,如果只是投保住宅地震基本保險,也就是去銀行貸款會被要求要投保的那一種火險,那麼幾乎都不會再加保颱風洪水險,所以也沒能理賠,但是沒關係,如果金額不大,趕快將相關受損相片資料寄送國稅局,明年報稅時可以減免稅額,所以要有颱風洪水險的保障,大概就是要投保居家綜合保險。至於商店也是要投保商店綜合保險或者投保商店類的火災保險再加保颱洪險。  

行程被暴雨影響 國泰產提醒可申請旅遊不便險理賠

旅遊不便險係屬於旅行綜合保險保障的一部分,而旅行綜合保險為一張綜合性的保單,其承保範圍通常包括了旅遊不便、第三人責任、海外旅遊急難救助及旅遊傷害等,進一步來看,被保險人於旅遊期間因遭受意外事故所可能面臨之身體傷亡、因突發疾病需即時治療之醫療費用、財物損失、法律責任風險、全球急難救助等,均可藉由投保本商品得到完整的保障。

其中旅遊不便保險可以包括下列範圍(1)旅行文件重置費用(2)行李延誤/遺失購物費用(3)班機延誤慰問金(4)班機改降補償金(5)額外住宿費用(6)旅程取消或縮短費用(7)劫機(8)食物中毒慰問金(9)緊急救援費用(10)行李竊盜損失補償金。所以就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因超賣機位,以暴力方式強拖購票乘客下機事件可能可以申請(3)班機延誤慰問金,其他若有符合旅行不便險的情形也可以申請理賠。   

台灣人愛買保險 密度、滲透率雙創高【自由時報/王孟倫】

所謂保險密度是指全年保費收入除以總人口數,也就是每人每年花了多少錢買保險,也可以說是代表該國家或地區保險業務的發展程度,台灣目前保險密度近14萬元,為全世界排名第10的國家,而總保費收入也達到960億美金,成為全球第十大保險大國,比印度、澳洲、巴西、俄羅斯等排名還要高,對面積這麼小的台灣來說真是不容易,身為保險業的一員更應該好好珍惜。

 

至於保險滲透度則為全年保費收入除以全國 GDP ,也就是全國GDP中有多少錢是用來買保險,另一個層次來說也代表保險業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我們台灣地區的保險滲透度從2007起就高居全球第一,到去年底數值更高達近20%,相對於美國的7.3%、日本的10.8%、英國的10%,可見保險業對台灣地區GDP的貢獻居功厥偉。

【意外險糾紛】跌倒中風、路跑猝死竟不賠?【鏡週刊報導】

意外險在理賠時最大的困擾就是去探究事故的原因是不是意外,而其中就會常常用到主力近因原則來加以解釋,譬如說駕車撞到石頭引發心臟病,因而造成車禍而車主死亡,其主力近因為駕車撞到石頭,所以並非疾病引起即屬於意外的範疇,但是若駕車時心臟病發而引起車禍因而死亡,則其主力近因為心臟病發,因此不能視為意外。

同理,如果被保險人因為想要抓賊,卻又因驚嚇過度而引起心律不整,造成心臟衰竭而死,則是否為意外事故?極易引起爭議,目前有判例顯示因法官認定此係意外事故,並要求保險公司應依約理賠,但對於原保險公司拒賠的態度已引起負面的保險情緒。所以對於保險公司的少數理賠人員匠氣太重,常常不去顧及保險真正深度互助的精神,喜歡興訟來卸除自己的責任,或假意為能有更清楚的判例,而傾向以法院判決為理賠之手段,實不足取,其造成保險制度的負面向效果真是得不償失,這也是產險業在經營意外保險時要特別注意的現象。

天災少獲利回穩 金控旗下產險 走出陰霾【工商時報/黃惠聆】

台灣地區的天災確實是影響費率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說是影響到經營的盈虧,每年總有3~5個颱風,不管是颶風還是洪水,所造成的損害難以估計,尤其近幾年來,由於地球暖化嚴重,颱風的損害有巨大化跟難以預估化的傾向,以雨量來說,動不動就破記錄,一個鐘頭一百公厘的雨量,以前沒淹過的地方也會淹水,如果排水道又有點堵塞,幾乎大部分地區都會淹水。因此對所有人來說,就算費率無法下降,颱風洪水險還是必要投保的風險。

而現在因為還沒到颱風季,所以看起來經營是有盈餘,可是依據世界巨災發展的趨勢來看,可能很快台灣地區就會發生意想不到更大的災難,果真如此,那麼台灣地區絕大多數沒有投保天災的工廠、商店、辦公室都會有嚴重損害的可能,所以為了企業的長久經營的理念,從現在起,就算費率還在看漲,然而仔細規劃最適合自己企業的天災保險模式與條件,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