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航空難 傷亡保險理賠金額至少1.8億元 【鉅亨網/陳慧琳】

 

【豐林保險評論】

這則新聞所提到的1.8億賠償應該只是指受害人自行投保的人壽保險跟傷害保險的金額,其實還有團體保險或旅行平安險尚未計入總額,另外有關社會保險也還沒計入調查,譬如說勞保、公保、軍保等,除此之外,航空險的理賠才是最大的一部分,其中飛機的機體損失險大概要賠償一千多萬美金,乘客責任險則要看最後和解的狀況而定,每位死亡的乘客大概會超過一千萬台幣。

 

所以加起來就會超過十億新台幣的賠償金額,另外飛機的航空保險還會包括對第三人的責任保險,所以被這次空難波及的五位受傷的民眾還有被撞毀的住宅,都可以獲得責任險的賠償,當然如果這些住宅有投保住宅火災地震基本保險或居家綜合保險的話,其承保範圍都會包括航空器墜落所造成的損害,因此只要其受損的金額不超過住宅保險跟航空責任險加計的總金額,那麼都可以獲得全數的理賠。

產險業保單 趨向客製、套裝化 【工商時報/張中昌】

 

【豐林保險評論】

過去50年,產險界一直是個較為封閉的市場,然而時代一直在變化與進步,今天的產險行銷可謂面臨了空前未有的「挑戰」與「壓力」,產險市場不再容易控制、壟斷或寡佔,產險消費者也不再幼稚到拿繳保費來送人情。多年來「行銷」已被定義為必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行銷學一再強調,成功的行銷策略必須是:一、指出客戶的需要。二、將這些需要概念化。三、將概念化的結果傳輸給客戶。此即所謂「顧客第一」(King Customer)觀念,也是顧客導向時代的標竿。 

現在的行銷觀念應是以積極的態度配合體貼客戶的心意,將原本對立的立場,轉變為互相期待與信賴的關係,其成功的不二法門不外乎能否改善或解決保險消費者的需求,所以依據資源及環境的評估與分析訂出行銷策略,做好既有客戶及潛在客戶的需求調查,選擇好目標市場,將老式的產品導向組織,改組為消費者導向的組織型態,都將是消費者導向產險行銷的基本概念,所以保單的客製化跟多樣化只是邁出第一步而已。

競價激烈 商業火險保費漲幅不如預期【工商時報/黃惠聆】

【豐林保險評論】

 商業火災保險的費率本來就是非常難以標準化,所以以前用費率規章的方式,利用建築等級、使用性質加上一些相關條件的變動(如自負額),來訂定所謂標準化的費率規章,然後對同一個標的物,理論上各家保險公司都收取相同的費率,但是執行數十年下來,發現實在相當有難度,因為每家企業的風險非常難用所謂的費率規章可以精確計算出來。

 

譬如說,每一家企業的管理跟文化對風險的影響比硬體設備更大,但是這類條件並沒有列入費率規章,所以商業火險的實際損失狀況跟費率規章所訂的費率並不太一樣,所以造成大家在競價時比較沒有壓力,加上保險的成本發生在事後,所以會有惡性競價的市場現相,所以前幾年才會轉向自由費率的概念,但是沒想到競爭更加激烈,才又導入參考費率(另種費率規章)的觀念,但是市場競價的現象似乎沒有稍歇,看來某些基本的想法必須重新釐清,否則難以遏止惡性競價風氣。

保險RBC緊箍咒,曾銘宗擬解套【工商時報/彭禎伶】

 

【豐林保險評論】

RBC(Risk Based Capital)通常稱之為「風險資本適足率」,此係指保險公司的自有資金,對應所承受風險的比率,計算方式是「自有資本額」除以「風險資本額」,廣告

原則上RBC數據愈高,代表公司資本淨值可承受各種風險的能力愈強。金管會對於保險業的RBC比率有標準限制,最低門檻標準200%,若未達到標準,就必須增資以提高RBC比率。

基本上這些風險在人身保險業包括資產風險、保險風險、利率風險、其他風險四類,而財產保險業則包括資產風險、信用風險、核保風險、資產負債配置風險、其他風險等五大類。以上這些風險評估計算各風險係數後所算出的就是風險資本額,另外計算出公司調整後自有資本額,以代表公司之清償能力,之後將公司調
整後自有資本額除以總風險基礎資本額,即為風險基礎資本額比率,而保險監理機關依風險基礎資本額比率所屬等級之不同,進而採取不同的監理行動。

產險推個資險 叫好不叫座【工商時報/黃惠聆】

 

 

【豐林保險評論】

一項新的保單從推出來到普及,通常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時間,而個資保單從103年初新版個資法上路以來,不過一年多,當然還沒熱身開來,基本上所謂個資風險,對於同一件個資外洩事件,損害賠償最高達2億元,單筆個資外洩的求償金額則在5百元到2萬元之間,而且個資洩漏的舉證責任,也從用戶端轉到企業端。由於在訴訟上,「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所以依據新版個人資料保護法,律師界生意前景看好,準備承攬個資洩漏集體訴訟官司。
基本上個資外洩的法律責任,分成個人與企業二種,企業洩漏用戶資料,將會衍生相關責任,至於個人個資因疏失外洩(例如身分證失竊),被拿來當成犯罪人頭,也會產生訴訟費用,受害者若要恢復信用紀錄,也須一筆費用,因此在現代的社會,各產險公司也因應這項需求而推出個人資料保護保險,而企業投保個人資料保護保險似乎是企業的必要選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