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北市大樓窗台砸落 民眾嚇壞幸無釀傷【民視新聞】

大樓外牆磁磚掉落砸傷婦人,原則上是該大樓的責任,一般來說也都由公共意外責任保險來理賠,所謂公共意外責任保險,基本上是承保因為企業或組織或主辦活動的單位員工的行為或設備的問題而造成顧客、來賓或其他人受到損害而加以賠償的責任保險。譬如說經營餐廳的生意,如果因為員工端湯給客人時不小心跌倒,將滾燙的湯汁倒在客人身上造成客人燙傷,此時包括客人的醫療費用與沾污的衣物清理或換新費用,都是公共意外保險理賠的範圍,除了員工行為之外,如果是企業的設施保養維修不當而造成他人受有損害也是公共意外責任保險的保障範圍。

近年來公共意外保險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保險之一了,除了一些包括八大行業、部份特殊或一定面積以上的一些公共場所,已經被明文規定必須強制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之外,一些沒有被強制投保的公司行號、企業社團、公共場所或者一些活動,多會考慮規劃公共意外保險,像大樓的外牆剝落而造成損失的事故已經發生了好幾起了,但是大多數的大樓都沒有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這也造成了保障的一個空隙,所以當一般大樓管理委員會並不重視這一項風險的時候,為了保障市民安全,強制投保或許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保發中心:無人車對產險業衝擊大【經濟日報/仝澤蓉】

汽車保險一向佔產險業的業務比重達六成之多,所以也是產險公司經營的最重要業務之一,而因為保險科技的發展,汽車保險的各項變化都會是未來業務發展的重心,譬如說UBI、智能理賠、雲端與大數據等等,而最近討論無人車的部分更是令經營車險為主的產險公司人心惶惶,因為據估計10~15年後車險市場的規模將僅剩下目前的4成。

等於每年以-10%的比率負成長,如果這個預估成為事實,那麼對產險業而言將成為一個大災難,不過也不需如此的悲觀,因為其實目前車體損失險的投保率也只是在10%上下,所以如果因為損率降低而可以將車體損失險的投保率往上拉高一倍,那麼是否就足以抵銷絕大部分的負成長,如果道理是這樣,現在就趕快補足未來提高投保率的各項策略吧!

揮一桿400萬! 有張保單讓你爽爽領獎【聯合報/孫中英】

對有些人來說,投保高爾夫球球員責任保險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獲得一桿進洞的賠償,根據美國Boston大學一位數學教授為【高爾夫文摘】所做的統計顯示:美國PGA職業球員一桿進洞的機率是3700分之1,而單差點球手的機率則降到13000分之1;又根據某Hole In One協會的數據分析,一位業餘球手在一個165碼的三桿洞打出一桿進洞的機率是12600分之1,而職業球員的機率是2850分之1;此外,還有其他類似的數據如:比較保守的說法是45000分之1,更接近一點的是16400分之1。

所以如果一般球友,一週打一次球,每場球有四次短洞有機會一桿進洞,所以每年有208次機會,以13000除以208得到62.5(年),換句話說,要一桿進洞必須等62.5年,也就是說一般球友一輩子都不太可能有一次機會一桿進洞,因此如果一桿進洞,那無非是鴻運當頭,所以就要給桿弟紅包、請球友吃飯、製作許多紀念品贈送親朋好友等,當然所費不貲,所以如果要買高爾夫球責任險附加一桿進洞保險,10萬元應該是基本單位吧!但是可能有人會想說:買十萬元的一桿進洞就需要每年保費5000元左右,若依前面所述機率來看是不是太貴了,其實保險公司應該是賺不到錢,因為會投保一桿進洞的球友都是比較可能一桿進洞的球友而不是一般球友,這就是所謂的保險逆選擇。

桃園瓦斯行氣爆大火 4人燒燙傷送醫急救【奇摩新聞】

爆炸是一種極為迅速的物理或化學的能量釋放過程。在此過程中,體系內的物質以極快的速度把其內部所含有的能量釋放出來,所以一旦失控,發生爆炸事故,就會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爆炸風險是火災保險的承保範圍之一,但是通常要另外加保,換句話說,爆炸事故萬一被波及的住宅、商店或辦公室以及工廠則就算有投保商業火災保險,基本上是無法申請理賠,除非有另外加保爆炸保險。

另一方面,對發生爆炸的廠商,若有造成第三人受到傷害其因沒有善盡管理危險物品而導致,本就應負賠償的責任,所以應該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如此一來,只算爆炸震波所致的房屋毀損、玻璃破裂、人員受傷等等,都將包括在承保範圍之內,另外一個問題是在台灣的話,就算肇事廠商有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但如此重大的損害,恐怕其保險金額會遠遠不足。

巨災風險高 產險承保多轉再保【工商時報/黃惠聆】

由歷史上的經驗可以了解,除了火災之外,企業最需要去管理的風險就是天災了,尤其近年來地球暖化的效應一直在持續發揮當中,表現在天災方面就是一年比一年嚴重,包括地震、颶風、颱風、龍捲風、大雨、洪水、大冰雪等等都與溫度的變化是息息相關,而且彼此也會有一定程度的連鎖反應,因此在不久的未來,應該是會看得到一件比一件巨大的天災,也因此對於可以分散與平衡這些巨災的保險制度,其實也應該要愈來愈受到重視,而這也是真正保險制度的精隨所在。

至於對保險公司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累積過大的風險就必須移轉出去,因此在目前產險公司自留愈來愈高的情況下,巨災再保的需求卻是越來越殷切,不過想像得到的是費率一定會越來越高,而再保險的安排也會越來越不容易,甚至於比例型再保恐怕不太可能排得出來,市場將會越來越依賴超額損失再保險,甚至非傳統型的再保險(如巨災債劵)可能會更受重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