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個資外洩嚴重 全台統計18家【東森新聞】

 

 

【豐林保險評論】

新版個資法上路以來,對於同一件個資外洩事件,損害賠償最高達2億元,單筆個資外洩的求償金額則在5百元到2萬元之間,而且新版個資法比舊版更為嚴格,個資洩漏的舉證責任,也從用戶端轉到企業端。由於在訴訟上,「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所以依據新版個人資料保護法,律師界生意前景看好,準備承攬個資洩漏集體訴訟官司。
基本上個資外洩的法律責任,分成個人與企業二種,企業洩漏用戶資料,將會衍生相關責任,至於個人個資因疏失外洩(例如身分證失竊),被拿來當成犯罪人頭,也會產生訴訟費用,受害者若要恢復信用紀錄,也須一筆費用,因此在現代的社會,各產險公司也因應這項需求而推出個人資料保護保險,而企業投保個人資料保護保險似乎是企業的必要選擇。

開工走火 工廠驚爆連連【中國時報/陳宜加、吳敏菁、陳界良、李義】

 

 

【豐林保險評論】

台灣地區每年要發生數千次的火災,其中一半是住家類火災另一半則是商業類火災,當然若以損失金額來說,商業類火災要比住宅類火災要大得多了,像歷年來最大的三次商業類火災為聯瑞、日月光跟華邦大火,損失在60億~100億之間,實在不是一般企業所能承擔,所以對於這種不發生則已,一發生就可能毀滅一家企業的風險,除了善盡預防之責外,投保火災保險是為不二法門。

但是如何投保火災保險卻又是企業主或保險負責人員的專業負擔,因為一般來說,企業主或保險負責人員對火災保險契約的諸多規定與條件是不太了解的,例如保險金額的設定應該用實際現金價值還是重置成本?取得成本是否等於重置成本?帳面價值是否等於實際現金價值?自負額該如何訂定?附加險跟間接損失是甚麼?甚麼是除外項目跟特約條款?既然對火災保險契約不瞭解,隨便保一保,出險再來抗爭的是就出不窮,這就是目前台灣地區火災保險市場的通病。    

機車族 三險不可少【經濟日報/蔡靜紋】

 

【豐林保險評論】

俗話說:開車是鐵包人,而騎機車是人包鐵,這句話也代表騎車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但是在台灣地區由於各種條件,機車卻是最方便經濟的交通工具,因此台灣的機車大陣也是在全世界享有相當的名氣,只不過每年因為車禍所造成的不幸,也是眾所矚目必須處理的部份,當然如果可以用保險來做為騎車的風險管理,絕對是最佳選擇。

但是以往保險界對於機車保險興趣缺缺,其原因包括損失率太高與保費太低作業繁瑣,前者包括機車車體損失險,因為機車停在路邊,車體的刮傷凹痕太過普遍,實在不知事故原因,而且其頻繁度也太高造成處理成本不划算,另外,以往機車竊盜險的損失率也太高,造成保險公司不堪虧損,而不願意提供保障,至於保費太低與作業繁瑣也是保險公司不願意承作機車保險的主要原因,如今,如果保險公司解決了以上困難,願意大量來承保機車保險,那麼實是社會之福。

不先付保費 恐遭拒保【經濟日報/陳駿逸】

 

 

【豐林保險評論】

收到保費再出單,對保險公司或保險經紀、代理公司當然是好事,因為歷史的原因,產險業客戶繳費的習慣一直不太好,出了保單不繳費拖上一兩個月,已經是司空見慣,至於積欠半年才繳費也偶而發生,甚至有保險公司的業務員或分公司主管,看到收費系統如此寬鬆,他的客戶雖然早早就繳了費,這些業務員或分公司主管卻將保費放在自己帳戶生利息,也不願上繳財務部,如此一來,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量與財務運作就比較容易出問題。甚至也比較容易出現業務員挪用保費的情形。

所以見費出單或收費出單對健全保險業確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是保險契約效力是否以收到保費為依歸?卻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依據保險學的理論,保險契約是口頭契約,只要雙方當事人(保險公司跟被保險人)同意,一方有要約的意思表示,一方為之承諾,契約即為生效,所以如果保險費還沒交,此時出險了,那保險公司要不要賠?這個打起官司來會很麻煩,因為這種情況會造成社會大眾對保險行業失去信心,而對於強調最大誠信原則的保險業來說,情何以堪?

產險推健康險 排除死亡給付【經濟日報/邱金蘭】

 

【豐林保險評論】

產險業自2009年開始銷售健康保險,但為與壽險公司賣的健康險區別,簡單的說產險公司賣的健康險特點是免綁高保費的壽險主約、免體檢、保費低廉,但是就是不保證續保;而壽險公司的健康險剛好相反,大都保證續保但保費很貴,不過因為壽險業有大批的業務部隊負責行銷,因此貴不貴不會是問題;而且就技術上來說,目前產壽險的健康險的銷售對象應該不相同,也就是行銷學上的不同的市場區隔,希望產險公司能夠找到符合目前特性的族群,以彌補過去壽險公司不足之處。

基本上,等到產險業經營健康險到一定經驗之後,若能與壽險公司獲得同樣經營保證續保的健康險的許可之後,相信屆時消費者將會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但是產險業還沒等到保證續保,卻等到不能加入死亡給付,如此一來,產險業應該很難把健康險做起來了,不過其實產險業還有很多險種可以發揮,不要做健康險也不見得不好,畢竟產險業對健康風險了解的並不透徹,又喜歡一窩蜂行銷,銷售健康險的風險實在不好預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