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買保險 密度、滲透率雙創高【自由時報/王孟倫】

所謂保險密度是指全年保費收入除以總人口數,也就是每人每年花了多少錢買保險,也可以說是代表該國家或地區保險業務的發展程度,台灣目前保險密度近14萬元,為全世界排名第10的國家,而總保費收入也達到960億美金,成為全球第十大保險大國,比印度、澳洲、巴西、俄羅斯等排名還要高,對面積這麼小的台灣來說真是不容易,身為保險業的一員更應該好好珍惜。

 

至於保險滲透度則為全年保費收入除以全國 GDP ,也就是全國GDP中有多少錢是用來買保險,另一個層次來說也代表保險業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我們台灣地區的保險滲透度從2007起就高居全球第一,到去年底數值更高達近20%,相對於美國的7.3%、日本的10.8%、英國的10%,可見保險業對台灣地區GDP的貢獻居功厥偉。

【意外險糾紛】跌倒中風、路跑猝死竟不賠?【鏡週刊報導】

意外險在理賠時最大的困擾就是去探究事故的原因是不是意外,而其中就會常常用到主力近因原則來加以解釋,譬如說駕車撞到石頭引發心臟病,因而造成車禍而車主死亡,其主力近因為駕車撞到石頭,所以並非疾病引起即屬於意外的範疇,但是若駕車時心臟病發而引起車禍因而死亡,則其主力近因為心臟病發,因此不能視為意外。

同理,如果被保險人因為想要抓賊,卻又因驚嚇過度而引起心律不整,造成心臟衰竭而死,則是否為意外事故?極易引起爭議,目前有判例顯示因法官認定此係意外事故,並要求保險公司應依約理賠,但對於原保險公司拒賠的態度已引起負面的保險情緒。所以對於保險公司的少數理賠人員匠氣太重,常常不去顧及保險真正深度互助的精神,喜歡興訟來卸除自己的責任,或假意為能有更清楚的判例,而傾向以法院判決為理賠之手段,實不足取,其造成保險制度的負面向效果真是得不償失,這也是產險業在經營意外保險時要特別注意的現象。

天災少獲利回穩 金控旗下產險 走出陰霾【工商時報/黃惠聆】

台灣地區的天災確實是影響費率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說是影響到經營的盈虧,每年總有3~5個颱風,不管是颶風還是洪水,所造成的損害難以估計,尤其近幾年來,由於地球暖化嚴重,颱風的損害有巨大化跟難以預估化的傾向,以雨量來說,動不動就破記錄,一個鐘頭一百公厘的雨量,以前沒淹過的地方也會淹水,如果排水道又有點堵塞,幾乎大部分地區都會淹水。因此對所有人來說,就算費率無法下降,颱風洪水險還是必要投保的風險。

而現在因為還沒到颱風季,所以看起來經營是有盈餘,可是依據世界巨災發展的趨勢來看,可能很快台灣地區就會發生意想不到更大的災難,果真如此,那麼台灣地區絕大多數沒有投保天災的工廠、商店、辦公室都會有嚴重損害的可能,所以為了企業的長久經營的理念,從現在起,就算費率還在看漲,然而仔細規劃最適合自己企業的天災保險模式與條件,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

單車綜合險 三大保障全包【經濟日報/韓化宇】

保險的規劃原則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點菜式一種是合菜式,點菜就是自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險種類、範圍、金額跟條件,所以點菜式的規劃一定最適合自己,也一定最省錢,也就是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保障,不過,點菜式買保險的方式也有一項問題,就是你必須很懂保險,你必須知道各種保險的意涵之外,也必須了解市場跟各保險公司的資訊,否則很難點的到好吃的菜。

所以,就產生了另外一種方式—合菜式,由保險公司幫你組合好相關的險種、範圍、金額跟條件,就像各式各樣的綜合保險,你只要覺得有需求就可以購買,雖然可能貴了一些、保險範圍稍差了一些、保險金額不完全符合需要,但你不用費心去自己規劃了半天還不知道規劃了對不對,自行車綜合保險就是這樣的設計,至少有方便的保險可保。 

鎖定銀髮族 產險競推保單【工商時報/黃惠聆】

傷害險(意外險)這塊市場在經過產險業的洗禮之後,目前幾乎可以稱之為相對成熟的市場了,而且保單的內容富饒變化,因此除了意外死殘之外,對特定的意外事故因為其發生的機率比較低,所以早就有加倍给付的設計,甚至某些特定事故(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都可能達到10倍的给付了。

不過以上是針對一般人士的意外險,至於對特別領域的意外險則少有保險公司有興趣,例如特殊職業的人士包括空中飛的、海上跑的、特殊活動等,想投保都還很難找到願意承保的保險公司;另外想一次買高額一點的有錢人也可能找不到保險來適合資產管理的需求,最後譬如年紀特大的老人,以前大概也買不到保單,現在市場可以漸次開放,真是好的現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