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7爆炸 男手掌遭灼傷【華視新聞】

IPHONE手機會爆炸,很可能就是產品瑕疵的問題,對於製造商來說投保產品責任保險是一定的措施,所謂產品責任保險簡單的說,就是在保障產品製造廠商、包裝廠商、加工廠商、代理商或經銷商等,因為產品的瑕疵或缺陷而造成消費者或第三人受到損害時,所可能因而產生的賠償責任,其中應投保的對象從開始製造到交到消費者手中一系列的所有企業廠家,原因很簡單與產品相關的所有廠商至少都會因連帶責任而牽扯其間。

至於所謂產品的瑕疵或缺陷則至少有三類狀況,包括設計錯誤、製造錯誤與使用說明不當,其中設計錯誤即產品因設計程式、規格之錯誤,造成同一系列製造、生產之產品都有瑕疵。製造錯誤則是指產品的設計雖然沒有問題,但在製造過程中由於人為疏忽或機械故障而造成產品的瑕疵,至於使用說明不當方面指的是產品設計及製造雖均符合標準,但各種產品特性不同,如果製造廠商沒有適當說明或警告,就有可能造成使用人於使用時發生意外。

淺談保險的保險—再保險【文:江朝峰】

所謂再保險,又稱之為保險的保險,簡單的來說,一般人向保險公司買保險,而保險公司則向再保險公司買再保險,至於再保險公司則分為專業再保公司與一般再保公司,前者係指專門經營再保險業務,後者則是保險公司除了一般保險業務之外也兼營再保險業務,以目前國內十幾家產物保險公司來說,都有同時兼營再保險業務。

基本上再保險這個體制具備了下列五大功能:

一、分散風險

保險公司承保了保險業務之後,可以利用再保險的方式,由再保險人依據事前雙方的約定承擔該保險業務的一定比例,繼而減低原保險公司的承保責任,也因此而分散了原保險公司的風險。

二、擴大容量

保險公司承接了保險業務之後,累積風險就會愈來愈大,當累積風險超過了保險公司所能負荷的容量時,保險公司就不能再承接業務了,所以利用再保險的系統,保險公司就可以降低實際承擔的風險,因而可以承接更多的保險業務擴大承保容量。

三、穩定盈餘

保險公司一方面利用再保險機能擴大業務量,並取得經濟規模以降低經營費用比率,另一方面由再保險人獲得各種再保佣金以擴大盈餘,最後又可以經過再保險業務操作來穩定自留業務的損失率,綜前綜合運用之後,再保險及可達到穩定盈餘的功能。

四、齊一質量

保險公司最怕的就是無法預知本身業務風險的變化,換句話說,如果承保進來的業務無法預期其損失率的變化,那麼保險公司經營的基礎就會非常薄弱,而再保險的機制則可以將所有業務的量(保險金額或保險限額)與質(險種、性質、地域)做切割,以使符合保險公司的風險需求,因此達到齊一業務質量的目的。 繼續閱讀…

客死他鄉 飛行傘斷繩?日籍男墜地亡【中國時報/周綾昀】

近年來公共意外保險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保險之一了,除了一些包括八大行業、部份特殊或一定面積以上的一些公共場所,已經被明文規定必須強制投保公共意外責任保險之外,一些沒有被強制投保的公司行號、企業社團、公共場所或者一些活動,多會考慮規劃公共意外保險,但是每次發生重大公共安全意外,媒體、政府、業者、保險業就又會吵上一陣子,雖然檢討了半天之後多少還是會有一些改善。

其實除了投保之外更應該注意保險金額的設計,責任保險的保險金額可以有兩類規劃方式,一種是分項限額式(Sub-Limit)另外一種是單一限額式(Combined-Single-Limit),前者較常用,價格較便宜彈性比較小,後者賠償項目的彈性比較大,但是通常價格比較貴,若是用分項限額式,則一般公共場所與大型活動的每一事故傷亡與每一人傷亡的限額設計就不太一樣,甚至會不會造成高額財產損失的保單限額設計也會有所不同。

2017產險保單 創新取勝【工商時報/黃惠聆】

保險單跟一般商品的最大不同就是,保單本身其實不是商品,它真正賣的是一份承諾,那份承諾你是看不到摸不到的,保單只是把這份承諾寫成文字而已,所以要仿效保單真的很容易,只要影印然後換保險公司的名字就好了,因此從以往以來,只要有保險公司發展了新商品,通常就會立即被其他保險公司複製,所以不用多久全市場就都會有這一張保單。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的是你不需要花力氣去發展新商品,只要別人有新商品開賣,只要照抄不誤就好了,因此市場上就會變成只有價格競爭的不好現象,甚至有些保險公司並不瞭解該新商品的真正意涵,結果造成了許多保險消費者糾紛,嚴重影響到保險界的形象,另外也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保險公司想要發展新商品,所以沒有差異化商品,市場只能停滯,獨賣期是非常好的做法,以前做過效果不彰,希望這次能有所突破,甚至能將獨賣期延長。

業務員是該走入品質時代了【文:江朝峰】

從戴明博士鼓吹品質革命以來,企業界重視品質的活動就一直沒有中斷過,近幾年來的TQM(全面品質管理)、Six Sigma(六標準差),更成了追求完美的代名詞。其實品質的改善對企業經營或個人行銷而言,不只是單單一個過程而已,重視品質的真正目的,就是想要增加客戶的滿意度,有了滿意的客戶做基礎,企業經營才能創造利潤、個人行銷也才有機會成功。否則縱使利用大量廣告或話術來吸引客戶,在得不到令人滿意的品質下,客戶就算上門終究還是留不住,而且下次更不會來了。

台灣保險業歷年來在業務發展上,多以量取勝,非常著迷於有人就有業績、有業績就是頂尖高手,因此在組織擴展上常以增員為主、選才為輔,這種人海戰術的模式雖曾創下輝煌戰果,但也同時產生了為數不少的負面案例。依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他的保險業務員滿意度僅約五成,也就是說業務員素質相當參差不齊,當然相對而言,這種結果在未來對高品質的業務員而言,卻也充滿了展業的想像空間。

尤其近幾年保險市場正值轉型期,其中投資型保險的興起與產險業開放銷售健康險,讓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可能會要求的更多,影響所及對於品質不佳的業務員,展業空間一定會遭到嚴重的壓縮;另外隨著競爭環境的演變,商品險種多樣化與知識多元化的發展,則會讓專業度不足的業務員寸步難行;至於未來佣金的平準化與透明化,更會讓不重視售後服務的業務員生存不下來。加上銀行保險的興起,一般估計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人數幾年內還會持續減少,而這種因為現實環境的自然淘汰,其實對專業強、服務好的業務員來說,不也正是增加了無限的機會? 繼續閱讀…

Top